為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紅色血脈,引領青年醫學生成為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,7月10日起,我校護理系負責人郭蔚、潘潔,宣傳統戰部負責人胡春榜,專業教師吳俊霞,帶領由各系學生代表組成的“白衣天使筑夢隊”一行18人,頂著烈日,冒著酷暑,來到紅色蘇區寧都,堅持以紅色理想信念教育、古色傳統文化教育、白色專業技能教育為主線,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“三下鄉”“三色”社會實踐活動。
堅持紅色鑄魂,把革命傳統教育搬進蘇區展館
暑期“三下鄉”實踐活動首站來到了贛州市寧都縣中央蘇區反“圍剿”戰爭紀念館,進行參觀學習。通過聆聽生動的解說,社會實踐團成員深刻了解了中央蘇區歷次反“圍剿”波瀾壯闊的戰爭史。在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廣場,大家齊唱“團結就是力量”,深切感受到當年“有鹽同咸,無鹽同淡”的軍民魚水情,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堅實基礎。

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寧都小布鎮小布村龔氏家廟,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舊址。這里存放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,成了游客小布之行打卡的必到之處。大家走進熊氏宗祠,一位老爺爺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舊址的來歷,以及墻上的標語,大家深切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。隨后,大家重溫了入黨誓詞,深刻銘記“奮進新時代 永遠跟黨走”的青年學子使命和情懷。
大家還重走了紅軍游擊小道,這里一帶叢林密布,要想順利走完,就必須接受心理和體力的雙重考驗。這更讓青年大學生深切體會到了當年紅軍的不易,表示要大力弘揚堅定信念、艱苦奮斗的蘇區精神。
堅持古色育人,把傳統文化教育搬進古鎮村落
素有“客家祖地、文鄉詩國、蘇區搖籃”之稱的寧都縣,擁有像小布這樣的中共蘇區中央局、中華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等革命舊址群和“中國景觀村落”等一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。

近幾年來,小布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。走進小布古街,這里的建筑十分有特色,每個建筑都不失古典韻味。在小布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土樓小布藍衫劇社,當年承擔著張貼布告、標語和教唱紅色革命歌曲及戲劇演出的任務。在劇場里,社會實踐團的志愿者向村民發放健康宣傳小冊子,普及健康知識教育。在鄰近的大土樓新村,大家參觀了鄉村振興示范點。通過交談了解到,原來這里的房屋都十分凌亂不堪,如今已舊貌換新顏,一棟棟小樓整齊劃一,路面整潔平整,同學們近距離觸摸到新農村發生的巨變。
堅持白色強技,把專業技能實踐搬進鄉村一線
小布橫照村高田組的一棟古樓里,這里曾經是蘇區最早的紅一方面軍總后方醫院舊址,目前舊址仍在修葺中。墻上的紅軍標語依然清晰可辨,正門上鑲嵌的五角星依舊十分醒目。同學們通過挖掘紅色故事,觸摸歷史的溫度,聆聽當年紅軍醫護人員艱難創業的感人故事,體悟紅醫文化。

“三下鄉”“三色”社會實踐團走進小布光榮敬老院,為孤寡及行動不便的老人開展義診活動。這里居住著近百位老人,年齡小的近70歲,大的90余歲,聽說學校師生要來義診,大家早早就在門口等候。實踐團師生們分成4個小組,耐心解答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問題,開展合理膳食、適量運動、定期體檢科普宣傳和健康指導,并免費提供量血壓、測血糖等志愿服務。整個上午,免費義診咨詢70余人,接受檢查82人次。
在接下來的幾天里,實踐團師生們還將走進農貿市場、進村入戶開展醫學社會實踐調查,開展健康科普知識講座,為蘇區群眾送去期盼的健康服務。(供稿:白衣天使筑夢隊 編輯:白小玲 審核:胡春榜)